李渊深知这一情况,他经过深思熟虑后,决定在夏收之后对定襄郡、云中郡和五原郡这三个地方采取行动。
而且,这三个郡并不需要他亲自率领大军前往征讨,只需派遣将领,带领一万名兵卒,就足以轻松拿下。
经过详细的情报收集和分析,李渊对这三郡的情况了如指掌。
定襄郡内乌桓人相对较多,但这些乌桓人如今汉化程度非常高,他们在定襄郡内并没有制造过混乱,而是老老实实地耕田放牧,过着平静的生活。
这些乌桓人以一个个小部落的形式存在,每个部落大约有数百人左右,就像普通的村落一样,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,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。
据估算,定襄郡内的乌桓人总数大约在三四千户上下。
而定襄郡境内的汉人数量则相对较少,仅有三千户左右。
如此悬殊的人数对比,要想抵挡住一万大军的进攻,简直就是天方夜谭。
而云中郡内的鲜卑人数量较多。
自从檀石槐去世之后,他的儿子和连继承了单于之位。
然而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和连仅仅当了几个月的单于,就突然病逝了。
由于和连的儿子骞曼年纪尚小,无法胜任单于之位,于是和连兄长的儿子魁头便顺理成章地继任了单于。
然而,这一决定却引发了鲜卑内部的动荡。
和连一脉的部落对魁头的继任表示不服,他们认为单于之位应该由和连的儿子骞曼来继承。
于是,在骞曼长大成人后,和连一脉的鲜卑部落便推举骞曼与魁头争夺单于之位。
这场权力之争使得鲜卑内部陷入了一片混乱,双方争斗得异常激烈,简直就像两只凶猛的野兽在互相撕咬,都快把对方的脑子打出来了。
而这场内乱不仅让双方都损失惨重,也让许多原本无辜的小部落遭受了池鱼之殃,被卷入了这场残酷的争斗之中。
有许多部落被击溃,如惊弓之鸟般四散逃窜,其中一些小部落为了逃避双方激烈的争斗,毅然决然地选择南下,最终进驻到了云中、五原,朔方郡等地。
如今,云中郡和五原郡的鲜卑人总数大约在九千户上下,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匈奴人,但数量极少。
相比之下,这两个郡的汉人数量加起来也不过区区四千户左右。
而更偏远的朔方地区,则完全被匈奴人和鲜卑人所瓜分,汉人在那里仅仅只是被奴役的对象。
李渊计划在夏收结束后发动军事行动。
先收复这三郡,然后迁移百姓成军户,移民实边。
至于更远的朔方以及匈奴人的大本营上郡,恐怕要等到明年才有机会出兵征讨了。
毕竟,对于李渊来说,河套平原才是他真正的战略目标,也是他整个战略布局中的核心要点。
然而,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,其中一个关键问题便是粮草供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