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一整个雨季降水的侵袭,基坑中难免出现了些许积水。
拆掉覆盖基坑的遮雨工事后,栖息在阴暗潮湿环境中的昆虫顿时四散奔逃。
土著们在星期日的指挥下将水泡过的木材全部搬到同一处——
待晾干后,这些木材将作为燃料使用。
基坑内的昆虫时而顺着土壁攀爬上去,担心其中有毒虫,陈舟提前下达了“格杀勿论”的命令。
星期日一边指挥,一边用铁锹拍着虫子,工作虽不累,却也忙得不可开交。
……
搬家、收拾原本的居所、拆避雨工事、整理木材……
即使人数众多,且都是青壮劳动力,干完这些活也用了整整一天时间。
在土著和星期日干活时,星期六正在打扫卫生。
陈舟则带着他宝贵的光伏板和储能电池来到了向阳山坡。
怀里揣着光伏板和储能电池的说明书,抵达平坦的山坡后,陈舟并没有急于将光伏板联接在储能电池上,而是临阵磨枪,翻阅起了说明书。
尽管他已经看过不知多少次说明书,早就确定光伏板和储能电池完全适配。
但面对能让自己步入电气时代的关键物品,他还是不敢大意。
……
旱季的岛屿阳光热烈,照在光秃秃的建厂地周围,使人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,处处都散发着热气。
说明书单薄的纸张被阳光一照,几乎变成半透明,能从正面看到背面的文字。
陈舟戴着草帽,眯起眼睛,仔仔细细将两本说明书从头到尾又浏览了一遍,在掌握所有细节和前后安装步骤后,他才正式动手。
为了使光伏板能接收更多阳光,陈舟特意为其定制了一个木质支架。
按说明书上讲,光伏板的最佳倾斜角度是当地纬度加5°10°,如果纬度为0°到25°,则按纬度本身架设即可。
陈舟不知道这座岛屿具体的纬度是多少,但看这里的气候,他估计应该距离赤道不远,也就是0°到20°之间。
因此他制造的支架倾斜角度只有20°左右。
如果光伏板和储能电池可以正常工作的话,陈舟会用一段时间观察光伏板的能量输出效率,再行调整支架角度。
……
从工具箱中取出钉子锤子,以及用于加固木架边角的角铁,陈舟娴熟地将木架组装了起来。
随后他搬动单块光伏板,将其放入木架中间预留的凹槽内。
放好光伏板后,陈舟推了推木架,见其纹丝不动,这才把储能电池搬到木架下,与光伏板相连接。
插入直流充电口后,陈舟直接蹲下了身子,躲进了光伏板投下的阴影中,静静等待储能电池显示屏的变化。
……
可能是太久没充过电,也可能是光伏板的输出效率太低,陈舟的初次等待格外煎熬。
刚开始他还能耐得住性子,十五分钟看一次显示器。
后来他愈发焦急,甚至怀疑起光伏板是否损坏,或是二者并不匹配,甚至急切到每隔五分钟就看一眼手表。
秒针一点点挪动着,虽然身在隐蔽中,陈舟的短发间却冒出了一层汗珠。
长达半个多月的等待与期待,仿佛一个一戳就破的泡沫,就要在他眼前化作泡影了。
所幸储能电池的显示屏上,那个代表正在充电的小图标一直都微微闪烁,这给了陈舟极大的安慰——
只要储能电池没有损坏,就说明它正处于充电状态中,顶多就是充的慢一些而已。
……
终于,在苦等了一个小时后,储能电池显示屏上的数字产生了变化,从59跳到了60。
陈舟当时正观察着显示屏,见到数字变成60的那一瞬间,几乎要高兴的跳起来。
无论充电速度多慢,只要光伏板能给储能电池充电,在储能电池损坏之前,他就能使用所有电器。
受此影响,此前无法制造的许多机械零件将不是空谈。
那台汽修金属工具车中的吹尘枪、指针扭力机、测电笔、机滤扳手、led强光灯、油封钩子以及金属铁匠工具箱中的小型电炉、红外测温仪、小型液压机、电焊机、电动鼓风机和角磨机便都有了动力。
即使几块储能电池全部充满电也只够支持它们工作不到24小时,但这就足够了。
只要有了电,从前困扰陈舟的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。
比如手搓双缸发动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难题——
双缸同步、配汽时序控制产生的精度问题。以前只能使用手工锻造,就算用游标卡尺、卷尺等工具测量好尺寸,也无法保证手工锻造的零件能完全匹配尺寸。
现在直接用角磨机切割,既方便又精准,实在不行切割后再行打磨,总能控制好精度。
还有气缸密封、曲轴同心度的问题。
从前加工不了钢材,而手工锻造容易产生气孔和裂纹,这对材料的耐压性是个挑战,如今用角磨机和电焊机就不一样了,现代钢材制造的气缸,耐高温高压性能绝对可靠。
曲轴同心度如果用手工钻孔,容易产生轴向偏差,陈舟准备将角磨机稍加改造,弄成一个小手电钻,用于钻孔。
轴承的精度问题也好解决——
周年大礼包中和从前送来的一些金属制品内都能拆出轴承,他只要尽量从中挑选规格尺寸合适的轴承,再为其量身定制曲轴即可。
当然,如果后续奖励能送来一批轴承就更好了,那样蒸汽机的尺寸可以设计的更灵活些。
至于气缸内径与活塞之间的间隙,陈舟倒没有太好的处理方案。
≤0.05的精度,他只能试着手工打磨,到底能不能成,还要看技术。
滑阀与阀座的接触面同样依赖手工,其平面度要≤0.02,这对陈舟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。
除此之外,还有锅炉焊接、管道连接方面的问题。
他只有普通电焊机,没有焊接钢铁和铜效果更强的氩弧焊机,不知道能不能保证锅炉的密封度。
管道连接则需要弯折铜管,有神秘奖励送来的一大批黄铜,他倒是不缺铜材。
但陈舟并没有铜管,他想用电炉直接熔化一批黄铜,然后铸造特定形状的铜管,这样虽然麻烦,可行性却不低。
最后还剩动力传递和能量损耗方面的问题。
比如双缸飞轮的对称配重,润滑系统的摩擦损耗,相对其它问题来说,能量的损耗倒不算什么大事。
陈舟很清楚自己制造的蒸汽机只用于带动机器,并不是要做火车头或者轮船的动力源,能量损耗大一些大不了多添燃料,只要能正常工作就行。
除此之外还有高压蒸汽泄露的安全问题。
这一点陈舟倒不怎么担心,他手搓的锅炉工艺可能差劲,但材料却来自21世纪,只要他认真计算,设计双缸蒸汽时控制好最大压力,便不会产生爆炸。
还有安全阀,陈舟也早就想好了设计方案,虽算不上足够安全,不过用于紧急泄压足够了。
……
如果说没有电之前,手搓蒸汽机是难如登天。
在有了电之后,制造一台蒸汽机便已具备十足的可行性。
一旦制造出第一台消耗木柴木炭产生动力的蒸汽机,并为其配备利用蒸汽机动力的车床,小岛的生产能力就将迈上新的台阶。
最起码陈舟不用再苦哈哈地熔铸铅板,一个个组装子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