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确实对单进痛恨不已。
当初杨广数次招揽单进,都被单进拒绝,后面更是直接造反了。
群臣心中唏嘘,如果单进没有造反,还是大隋战将,就凭那些乱臣贼子,怎么可能是大隋的对手?
但他们也就想想而已,毕竟木已成舟,单进走上这条路,就不可能停下。
那现在,他们到底该如何应对单进,才能打开局面,让朝廷掌握主动呢?
又是一阵思索之后,有大臣站了出来,说道:
“启禀陛下,微臣觉得,既然选择,我大隋将士已经击溃关东反贼,不如趁此机会乘胜追击,彻底将关东反贼剿灭。
现如今,就算我们抽调兵马前往散关,面对那反贼,也没有必胜的把握,倒不如先平定叛乱,有了稳定根基,再对付单进不迟。”
这名大臣侃侃而谈,诉说着自己的想法,在他看来,如今的朝廷面对单进,并没有太多胜算。
要是冒险行事,一旦发生什么变故,朝廷恐怕又要回到往日的被动局面,倒不如趁着这个机会,永绝关东后患。
虽然关东反贼遭受重创,短时间内,他们不可能再来骚扰大隋,但谁也不知道,未来会发生什么变故。
一旦被他们找到可乘之机,局势将会更加不利。
在这名大臣说完之后,杨广顿时面露沉吟之色,他知道这名大臣说的有道理,因为他也没有任何把握。
先前裴仁基冒险行事,正是因为杨广的命令。在外面杨广不会提及此事,但他自己却是心知肚明。
他可不想重蹈覆辙。
好不容易看到重整旗鼓的希望,当然要稳妥行事。
这时候,杨广忽然看向宇文化及,他想要听听宇文化及的意见,便是说道:
“此事,宇文化及你怎么看?”
杨广直接的询问,令宇文化及有几分迟疑,但他没有犹豫,很快给出答道:
“启禀陛下,微臣觉得方才吴大人计划并无不妥。”
其实最开始的时候,朝廷就是这个计划,那时候单进在岭南起兵,朝廷接连调兵遣将,却是无功而返,更是损失惨重。
这个时候,杨广便是下定决心,先将关东的反贼剿灭,到时候再去对付单进不迟。
只可惜,关中反贼的实力同样不弱,因为朝廷众多大将,都被牵制在南方,所以局势陷入僵持。
虽然朝廷一方并未溃败,但他们也无法彻底将反贼剿灭,这一拖就拖到了现在。
如果朝廷没有绝对的优势,杨广当然不可能答应这个提议。
但在此刻看来,李元霸大显神威,确实让这个计划,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只要朝廷真的能够在短时间内,剿灭关东各路反贼,那情况将会截然不同,杨广也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。
他可以全力以赴来应对单进。
单进的实力确实很强,但杨广不相信单进当真能够天下无敌,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有破绽的,包括单进也一样。
这一刻,群臣的意见出奇的一致。
话都已经说到这份上了,杨广短暂沉吟,便是认真点了点头,说道:
“好,那就这样办吧,在封赏的同时,让皇叔领兵,前往征讨关东各路反贼,在这关键时刻,朕要给靠山王便宜行事之权。
他可节制关东兵马,各地官员和大军,尽数听从靠山王调遣。”
如今的关东之地,几乎都被反贼给占据,杨广给杨林的,是便宜行事,可以总揽全局的权力。
这个时候,杨广当然不可能去干涉杨林的决断。只要能够取得胜利,不管杨林怎么做都行。
若是一般人,杨广当然不可能给他这么高的权威。但这是杨林,那就不一样了。
杨林对朝廷忠心耿耿,这是不需要怀疑的事情。就算杨广也曾对杨林不满,但他从未怀疑过杨林的忠心。
群臣纷纷拱手,直呼杨广英明。
一切商议妥当,两道圣旨飞快送往潼关之地。
——
潼关之中。
在取得胜利之后,杨林并没有着急追击,因为没有朝廷的命令,他不能轻举妄动。
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,要是因为杨林的鲁莽行事,而带来不好的结果,那他就万死莫辞了。
所以,杨林不会轻易冒险,就算这一战朝廷一方占尽优势,在李元霸相助之下,打得反贼毫无反抗之力,他也十分稳妥。
就在这样的等待间。
杨广的圣旨,送到了潼关,到了杨林面前。
这两道圣旨,杨林皆是看过,他的脸上浮现出些许诧异之色。
其实对于杨广决定,让杨林领兵征讨关东反贼的命令,杨林早有预料。
原因其实很简单。
那就是,现在朝廷一方并没有任何把握击败单进。所以,从关东打开局面,彻底稳定后方,才是最明智的选择。
而杨林诧异的,则是另一道圣旨。
他没有想到,杨广竟然会做出这样的决定,要收李世民和李元霸为义子,并且封他们为秦王和赵王。
但仔细想想,杨林也就能理解了。
李世民和李元霸,确实不是等闲之辈。李世民年纪轻轻,却少年老成,对于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。
先前杨林主动出击,便是因为李世民的劝说。
一个少年人,能够有这样的见识和认知,已经是非同小可。
而李元霸,那就更不用说了。
李元霸只是一个孩童,但他的实力却堪称恐怖,直接追着伍云召和伍天锡来打,这样的战力,简直比单进都恐怖。
按照这个成长速度,如果再给李元霸十几二十年时间,他能够成长到何等境地?
恐怕无人能够预料。
由此可见,杨广的决定还是有些道理的。
没有犹豫,杨林直接下令将李渊父子叫来,他要宣布杨广的命令。
同时,也是为接下来的行动做准备。